站在陈列着1935年遵义会议参会人员合影的灰砖墙前,看着学员们专注记录讲解要点的身影,三个月的筹备时光在脑海中奔涌成河。作为本次红色培训的组织者,我深切体会到红色教育不是简单的场景搬运,而是一场需要精心设计的信仰接力。
在筹备阶段,我们组建"红心矩阵"工作组,与遵义干部培训基地进行17次课程推演,将传统讲解升级为沉浸式教学。在娄山关战役遗址,我们特意安排学员在晨雾未散时重走挑粮小道,湿滑的山路让历史书上的"五岭逶迤"变得可触可感。当看到年轻的党员同志主动搀扶老同志攀登时,我知道精心设计的体验环节正在唤醒血脉里的红色基因。
面对参训人员年龄跨度达40岁的现实,我们开发"时空对话"交互系统。老同志扫描二维码就能听到子女录制的感悟语音,年轻党员点击电子地图就能查看父辈的军功章故事。在苟坝会议旧址夜话环节,三代人围坐在马灯投影下分享初心,这种跨时空的情感共振远超预期效果。
突发状况成为最生动的教材。原定户外拓展突遇暴雨,我们立即启动预案,将场地移至1964文化园的三线建设车间。当老工人口述用肩扛手抬建设发电机的往事时,窗外的雨声与历史的回响交织,成就了最动人的现场教学。这种应变能力,正是红色教育组织者应有的素养。
返程时收到参训单位发来的统计数据:87%的学员在培训后递交了岗位创新方案,较往期培训提升42个百分点。这组数字让我懂得,优秀的红色教育组织不应止于情感触动,更要架设历史精神与时代使命的转化通道。当信仰的火种在新时代的工作实践中迸发能量,才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。
贵公网安备 5203000200119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