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城新韵——遵义城市新气象
作为最地道的遵义人,纵观我的城市最近几年的发展,对她的喜欢越发的厚重起来。从空中俯瞰整个遵义城,贵州境内第一大河、长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乌江穿城而过,山峦绵延起伏,2900万余亩林地覆盖了这座城市一半以上的面积。山美水美林美,造就了遵义人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,不少人习惯早起茶馆喝茶,晚饭后酒馆小酌。
这里既有“中国最美的丹霞”之一赤水丹霞,也有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的文化遗存海龙屯土司遗址。“生态名片+历史名片”正在成为遵义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响亮招牌——至2022年,全市建成自然保护地65个;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8个,全国“两山”实践创新基地1个;曾因突出生态问题被讽为“污江”的遵义母亲河乌江,经过多年系统治理,干流水质达到Ⅱ类标准;消失多年的胭脂鱼等珍稀鱼类重现,赤水河再现碧水东流、清波荡漾的景色;茶文化博物馆、酒文化博物馆成为地方旅游名片,提升文化“含金量”……留住历史文脉,不让生态“蒙尘”。
上海路、大连路、天津路、宁波路……遵义城市建设多见外省地名,与“三线”文化息息相关: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超过8万名工人、干部、知识分子、解放军官兵,从大城市跋山涉水来到遵义,他们用艰辛、血汗和生命,在遵义建起了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和科研单位,点亮遵义现代工业之光。
如今,在遵义1964文化创意园,老厂房变身集创意、休闲、时尚、怀旧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。注入艰苦奋斗的“精神之钙”,不忘峥嵘岁月、辉煌历史。
“满眼盐船争泊岸”,遵义自古是川盐入黔、黔货入川要道和商品集散地,船运文化深厚,商贾云集。一些古镇至今保留着大量古街道、古寨门、古纤道、古盐道等遗存,潜移默化造就了城市的开放和包容气质。
今天,纵横交错的水、陆、空交通网让古城遵义的人文交流“朋友圈”越来越大。乌江构皮滩水电站通航,一船出省、直达长江的梦想一朝实现;巨龙般的高铁在山间驰骋,拉近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空间距离;借助新舟机场、茅台机场以及陆海新通道“遵义号”货运班列,与粤港澳大湾区及更大的海外市场连接……遵义冲出群山包围,对外贸易已拓展到141个国家和地区。
漫步遵义大街小巷,“遵道行义、自强不息”八个大字随处可见。“道”谓天下通行之路,“义”谓天下合宜之理,“道”是否正确,取决于“义”是否合宜。
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回望黔北文脉的悠久漫长,延续“转折之城”的豪迈荣光,红城遵义汲取遵道行义、自强不息的城市之气,以史为鉴、开创未来,阔步迈上新征程。
贵公网安备 52030002001192号